乙肝病毒属于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患上乙肝,出现转氨酶升高、乏力、肝区疼痛、皮肤发黄、口干、口苦等症状。
在这个基础上经过观察,无肝炎的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正常,半年无变化者,就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为了减少文字输入,本文简称为“慢乙肝”。
由于慢乙肝这一类人群肝功能是正常的,临床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现代医学主张不积极治疗,等病毒活动了,再采取抗病毒治疗。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多人都扁了一下嘴巴,嗯,是这样的,这就是西医的思维。
乙肝病毒具有致病性、传染性以及潜伏性,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说,这一点跟中医学的“杂气、疫毒”等相似。
而慢乙肝虽然体检肝功能是正常的,但并非完全健康,其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坏,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多处于免疫耐受期,其中大部分会随着机体免疫功能的完善而进入免疫清除期,引起肝炎活动,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高危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因此中医的“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慢乙肝的调理中就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首先,慢乙肝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由于其携带病毒,90%以上肝组织学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及纤维化表现,很多患者在过度劳累、烟酒刺激、肝损性药物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发生、发展成为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所以,肝脏系统的保健变得尤为重要。
其次,《紊问·玉机真藏论篇》:“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且“肝为五脏之贼”,肝脏之病,可影响人体的其它脏腑,因此应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控制其病理传变。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日治未病焉。"“肝病实脾”作为中医治疗肝病的理论精髓,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始终贯穿肝病治疗全过程。所以,慢乙肝患者要同时做好健脾扶正。
同时,肾为先天之本,人之宗气、卫气,皆根于肾,因此肾与机体抗邪之正气的生成与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肝、肾在五行中为“母子相生”关系,有“肝肾同源”“乙癸同源”之说。肝肾两脏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密切联系使得肾虚成为在慢性肝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脾”基础上不忘“温肾”以达到激活免疫功能,清除病毒的目的。
基于以上核心思路,给出慢乙肝的温通康养方案,供参考:
一、温通刮痧部位
No.1
后背以及前腹部
刮痧面积建议尽可能扩大,如果把身体躯干看成一个管状物体,肝脏位居中间的位置,肝脏所在位置在这个管状体的体表投影都应该做刮拭,通过刮痧的排毒作用调整肝脏所在的气血供应。
“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尤其是腋下,是重中之重,在刮拭的过程中,注意找一些不顺畅的地方,结节、结块、筋结,找到后,要明确知道,这些筋结就是气血最先遇到障碍的部位,而又已经发展成为气血运行的绊脚石了,找到后,慢慢的一点点的从周边到中间,再从中间到周边,反复的刮拭。
不过久瘀非一日之功,调养也重在坚持!
No.2
包含肝经胆经在内的十二经脉
于五脏相通的机理,十二条经脉链接着脏腑,通过疏通经脉,调整供应脏腑的气血营养,听起来十二条经脉很麻烦,其实这里不用一次性完成,利用碎片式化的时间,做碎片式的养生,每天刮拭一个部位或者每周疏通两条经脉,都是可行的。
二、艾灸穴位
第1组
中脘、期门、天枢、足三里、太冲
第2组
膈俞、肝俞、脾俞、三阴交、照海
第3组
章门、日月、气冲、太溪
第4组
气海、关元、神阙
以上四组穴位,上下搭配,可每天选取一组,用多种工具配合艾灸。
拿第一组举例:用多功能艾灸盆艾灸中脘的时候,期门穴、天枢穴也在盆的覆盖区,在艾灸这几个穴区的同时,可以采用悬灸小桶,同时贴敷在足三里,太冲穴艾灸,所需时长也不过半小时左右。每周坚持轮流一次。
慢性肝病,调养贵在坚持,慢乙肝患者一定要养成良好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戒烟戒酒、按时作息、劳逸有度,从而保护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并且放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思想负担,调养精神,提高人体的自身调整和自我控制能力。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本文为学习笔记,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艾工坊
湿寒疼痛灸
全国600多家中医机构
20多万用户都在用
长按右侧二维码
加入艾工坊学习群
把艾灸馆搬回家
做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医生
诚招代理